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驻村岁月,泥土中生长的信仰与担当
- 文件名称: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驻村岁月,泥土中生长的信仰与担当
- 索引号:
- 016048017/2025-0057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年02月28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25-02-28 09:21
总有一种眷恋,来自这沃土的深处;总有一种温暖,来自这大山的灯火。
缘起:踏上征程
2016年,我还在平利公路管理段任职,当看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又得知单位要选派驻村工作人员投身农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农村长大的我,心底涌起一股热流,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主动请缨,一头扎进了脱贫攻坚的“战场”。
初至平利县城关镇张三沟村,眼前的村庄,像一幅褪色泛黄的旧画,老旧的土房屋、道路满是泥泞、一些长满杂草的田地以及村里留守老人儿童迷茫与无助的眼神。不过,作为在农村摸爬滚打长大的我,这样的场景对我并不陌生,也并没有让我心生波澜,而同我一起驻村的同志长在城里,见了这番情景便是低头叹气。好在村道旁有一流清澈的河水,给村子添了几分灵动。村支书张书记握着我的手,热忱说道:“来了就是村里人”。可我知道,这句质朴的“村里人”背后,藏着乡亲们对我这个“外来者”的小心试探与隐隐期待。
彼时,张三沟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222户756人,是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村落。村委会很简陋,一个二层小楼,大家平时在一楼集体办公,二楼是一个大会议室、图书室和两间空房。村干部有4名,年龄偏大,但他们很热情。在后来朝夕相处的时光里,我从这些经验丰富的前辈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让我终生受益的处事智慧与工作方法。了解基本情况后,我便提起行李到二楼简单收拾一下。房间里陈设简陋,仅有一个上下层的竹板床和一张桌子,像极了大学时候的宿舍,不过也能满足当下的居住需求。只是村里当时通讯不通,我们进村就仿佛“失联”了一般,许多需要上传下达的工作,我们都要骑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信号,这成了我当时开展工作是最大阻碍。
熟悉各项工作环境和基本村情后,我迅速投身于具体工作当中。2017年,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我们工作队便开启了“户户到、家家访”的工作模式。无论天晴下雨,每天就是分片入开展户情摸底工作,其间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正是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老村干部们身上的工作本领,也让我在后续的驻村工作中更加懂得如何同村民们沟通交流。完成扶贫对象数据清洗工作之后。便开始着手制定每户的帮扶措施。由于当时工作量大,基本每天都是加班至深夜,周末也没有休息时间。现在想想,那些老同志们的敬业精神着实令我敬佩不已。他们虽然不熟练于在电脑上办公,但只要我们还在工作,他们就始终在一旁陪伴、协助。那时,我的父亲也在我们老家村上担任村干部,我时常想,他应该也是和我身边的这群些战友们一样吧,在为乡村发展默默奉献吧。那段时间,我也曾打过退堂鼓,和父亲的交流后,他总是对我说:“我们年纪这么大了还在村上跟你干着一样的工作,你还年轻,怎么就干不去了呢?年轻人在基层历练,总归是好的”。我便带着这样的信心在张三沟村一干就是五年。
攻坚:扎根基层
半年过去,在基本掌握全村的村情村况后,新的困难接踵而至,迷茫也随之袭来。究竟该如何去帮扶村民?从何处着手?具体要做些什么?总不能日服一日地去农户家里了解情况、登记信息、拍拍照片吧?这些都成了我每日苦苦思索、头疼不已的问题。好在后来经过驻村工作队深入讨论,以及向单位领导详细汇报,逐渐有了清晰的工作思路。一是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2017年,我向单位领导汇报了张三沟目前的办公条件很难满足现在高压的工作任务,很快,平利公路管理段便向张三沟村捐赠了一批电脑、办公桌、打印机等办公用品,极大地提升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二是解决张三沟村通讯不畅的问题,曾经在张三沟村,手机可以成了一个摆设,面对每日繁杂的上传下达工作任务,通讯不畅成了棘手的难题。后经单位领导多方协调,在2017年下旬,在张三沟村新建了4G移动基站一处,实现手机信号全覆盖,不仅便利了开展工作,也显著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三是完善交通设施。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修通了一组2公里的通组路,并配套建设防洪河提,让张三村交通更加便捷,为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四是优化村委会功能。对村委会房屋进行全面装修,并新建了厨房、餐厅、厕所等辅助设施,完善了村委会的功能,为村民办事和开展集体活动提供了更好的场所;五是建成新民风超市,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以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弘扬新民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深知单位在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方面做了诸多努力,这些工作的推进得益于单位的大力帮扶。正因如此,才能使我们驻村干部在村里更加能够放手去干。
驻村期间,我前前后后累计帮扶了十余户,印象最深的莫属于王学兵户。他用实际行动向我证明了,勤劳的人总能凭借双手创造幸福。起初,他家里条件并不好,老两口在家,身体有病,女儿又在外。我开始帮扶他时,建议他发展养猪、养鸡产业,再种一些庄稼。他很要强,身体不好的情况下,我建议他养十只鸡,他却会养三十只,为了拿到产业奖补,他总是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空闲的时候也不会休息,都会去给别人打打零工。2019年,结合危房改造政策,他也将自己的土胚房重新加固、装修,如今住的舒适安心。他的勤劳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脱贫了。脱贫后的他,依旧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坚持将养殖业越做越大。后来得知,他已经学了驾照,买了小汽车,我心里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
2020年,张三沟村顺利摘帽,退出脱贫村行列。
在扎根基层的悠悠岁月里面,我宛如一块海绵,不断从周围汲取着宝贵的养分,还收获了一群挚友。老村干部们,就像一本本行走的“处世宝典”,他们用丰富的经验教会我如何巧妙化解棘手的矛盾,怎样智慧地调节复杂的纠纷;在于村民们朝夕相处的时光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勤劳所蕴含的磅礴力量,也深深沉醉于那淳朴真挚的乡情。面对困难群众,他们生活的艰难困苦如同一把把尖刀,刺痛着我的内心,让我对生活不易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而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渴望,那是一种足以驱散阴霾的炽热光芒。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能为这片土地做的或许不多,但内心深处,唯有一个质朴的愿望,那便是希望这里的一切都能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前段时间,在县城的接头,我与曾经的村干部汪主任不期而遇,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曾经乌黑的头发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不过好在已是儿孙绕膝。令人敬佩的是,他现在扔发挥余热,坚守在村上,继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离别之际,目光中满是关切,再三叮嘱我“常回去看看”,那一刻,曾经在村上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其实,我一直心心念念着找个机会回张三沟看看,去瞧瞧那里的新变化。好多次梦回张三沟,看到了村庄更加干净整洁,田间地头,农作物茁壮成长,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房屋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村民们脸上,都绽放着幸福满足的笑容,那笑容比春日的阳光还要耀眼。回首这几年的驻村时光,我带回的,不仅仅是两箱承载着无数回忆与心血的厚重的扶贫笔记,还有被风雪磨糙的皮肤、能喝烈酒的胃、和总也改不掉的口头禅——“咱们村”,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感动至深的,还是离别时村民们那饱含不舍的眼神。那眼神里,有信任、有不舍、更有浓厚的情谊。我想这就是我坚守的初衷吧,是我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意义。
蜕变:乡村新貌
随着2019年验收脱贫验收之后,本以为我的驻村工作也将随之画上句号,然而,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缓缓铺展,我的驻村征程仍在继续。工作重点也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无缝衔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从严防返贫迈向全面谋振兴的新征程。我也是就着乡村振兴的机会继续留在张三沟村参与到巩固衔接工作中。
再看如今的张三沟村,往昔那裂缝的土胚房变成了青砖白瓦房;曾经泥泞道路变成了蜿蜒平坦的水泥路;田间盖起了大棚种上了蔬菜;村里的养猪场又扩建了,发展态势蒸蒸日上,村道旁的绿化更亮眼了,村民的荷包更鼓了……很多村民受益于搬迁安置政策搬到了县城住起了楼房,在楼下的工厂上班,收入渠道变得多样化起来,生活充满了奔头。对于我来说,防止返贫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于是一方面注重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如同往日一样对全村的村民进行监测,确保稳步发展不发生返贫。
2022年8月,由于工作原因,我离开了平利公路段,也告别我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张三沟村。
2022年9月,按照单位安排部署,我继续转战乡村振兴阵地,来到了白河县冷水镇川共村继续担任驻村队员。继续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春天。
起初单位安排我去白河驻村,我心里想,自己已有多年驻村工作经验,到新地方开展工作必会驾轻就熟。却没想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彼时,我的小孩刚出生,我却奔赴异地工作,虽然不远,但每次开车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到。孩子尚小,离不开照料,母亲年迈,所以我不得不每周放假回家帮忙,那段时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让我身心疲惫。不仅如此,异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对我来说也是一道难关;在饮食上我要慢慢适应;工作环境全然陌生,需要重新熟悉;建立新的工作关系、提升工作效率,也许付出更多努力。一时间让我有些手足无措。不过,借着多年来和农民朋友打交道经验,我逐渐调整状态,跟上工作节奏,成功融入这片新的土地。
在经过脱贫攻坚洗礼后,如今的村庄已经焕然一新。川共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委班子建设齐全,大部分村民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乡风文明、民风淳朴,通过走访村民,个个都说党的政策好,经历过脱贫攻坚,现在日子都好起来了。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我的驻村帮扶工作也明确了新的方向。
振兴:接续奋斗
在川共村,我想我的工作重点应该就是要紧跟国家步伐,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迈向乡村振兴,按照国家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要求,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
川共村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91户1877人,是一个高山土石旱作农业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劳务输出。对于驻村帮扶来说,我想一是要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二是助力村上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结合川共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引进适合在川共村落地生根的产业,充分调动在家务农的群众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同时联系在外发展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3年,在市公路倾心帮扶下,为川共村引进来水利灌溉项目;三是要全力抓好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市公路局筹措资金对村主干道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安装了路灯,在安置点为村民们建起了活动广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整个村庄更加宜居宜人;四是加强了新民风建设,每年为川共村的大学生举办“集体升学礼”,同时大力宣传新民风政策,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五是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宣传“平安建设”,推动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六是多渠道的帮助农民群众增收,通过开展“消费帮扶”活动来增加村民收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这一系列的帮扶举措,都是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为川共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6月,按照组织统一安排,安康市公路局帮扶村由白河县冷水镇川共村调整至白河县西营镇高桥村。
在川共村的一年多时间里,是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时光。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复杂的工作,甚至家庭的困难,都让我倍感压力。但每一次看到村民们质朴的笑容,每一次成功解决问题后的那份欣慰,都让我觉的一起付出都是值得的。
驻村的日子,忙碌且充实,我见证了川共村的四季更迭,也参与了村里的大小事务,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能独当一面,我与川共村一起成长。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年多来,和村干部、村民们一起奋斗,看着村里的变化,满满的成就感涌上心头。即便离开,川共村也会永远在我心中,成为我前行路上的温暖的力量。
2024年6月,我又一次踏上了前往白河县西营镇高桥村驻村的道路,熟悉的街道、质朴的村民,让我的内心既踏实又充满期待。
到村后,我第一时间开展了走访入户,了解村情户情的工作。紧接着便把精力投入到挖掘高桥村的潜在优势上。经过调研,决定围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以及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逐步发展。我想伴随式时间的推移,乡村振兴的全面铺开,未来的村庄一定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庄。
感悟:心路历程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简单的话语,承载着我在乡村土地上一路跋涉的深沉情感。从初出茅庐时踏入的张三沟村,到满怀热忱奋斗过的川共村,再到如今扎根奉献的高桥村,一路走来,我从初入单位小白成长为能与农民朋友成为一家人的基层工作者;从初入社会的热血青年,转变为肩负家庭责任的父亲。身份的蜕变,让我对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愈发珍视从农村中来、再去到农村那份强烈的归属感。
往昔的岁月,总是不经意间涌上心头。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那些一同挥洒汗水的农民朋友们,他们的身影在记忆中愈发清晰。如今,有的战友奔赴到了新的岗位,开启了别样的人生旅程;有的光荣退休,享受着悠闲时光;还有的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继续发挥余热。在张三沟村,那些熬夜加班的夜晚,灯光照亮了我们为乡村发展谋划的蓝图;每日穿梭在田间地头,足迹遍布每一寸土地;在防汛危急时刻,与战友们一起紧急转移群众,那是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我们并肩作战,筑起了守护村民健康的坚固防线。在川共村,熊熊烈火前,我们齐心协力扑灭火灾,守护着村民的家园;面对矛盾纠纷,我们耐心调解让邻里关系重归和睦。在高桥村,傍晚时分,村民围坐院坝,讨论着村子里的发展,共同畅想未来,那温馨的画面,成为了我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风景。这些温暖与支持,化作了我内心深处最坚定地力量,让我更加执着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知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单位的支持、家人的理解、战友的陪伴和村民的信任。我定以坚定的步伐,奔赴那满是希望的远方。岁月慢慢,初心如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坚持奋斗,定能见证广大乡村的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