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铺路石”精神谱写小康路上的赞歌
建成农村公路6294公里,495个涉农建制村水泥路通村率达到100%,投入资金8.46亿元,实施脱贫攻坚村组道路671条1556公里,“油返砂”项目706个373.2公里,治理病害险段635条2809公里,开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1332个, 开通通村线路25条,投放客运班车45辆,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72公里水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进程中,汉滨区攻坚克难,统筹规划,精密组织,科学施工,谱写了交通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破瓶颈补短板 打通1556公里村组路
作为典型的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区、秦巴山区特困县区、革命老区和全省唯一绝对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深度贫困县区,汉滨的“两山”战线长,这里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也是交通最难啃的硬骨头。
汉滨的贫困,交通落后是主因。截止“十二五”末,全区达到三级公路标准的仅有1条36公里,绝大多建成于“十一五”期间的村级道路,受当时政策和财力的限制,通畅深度不够,防灾抗灾能力弱,历史欠账多。经过多年负重运营和暴雨水毁,通行能力低,安全隐患大,“无路可走”和“有路难行”的问题十分突出。打通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道路,成为全区群众期盼最大、呼声最高的强烈要求尽快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
要把失去的机会补回来,拖慢了的速度提起来!汉滨区委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战机,一举打通汉滨内通外联的大脉络。
从省上请来专家学者,进行全域路网规划编制,在充分考虑沿线人口、集镇和经济节点的发展上,把镇、街道、工业园区和旅游景点有机串联起来,让汉滨交通顺利搭上“加班车”。
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站在汉滨长远发展的高度,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按照“设计适度超前,投资适度从紧”的原则,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贫困村主干线实施4.5米宽水泥硬化路,长期居住且相对集中百人以上贫困自然村实施3.5米宽水泥硬化路。通行政村4.5米宽水泥路每公里补助资金60万元,通贫困自然村3.5米宽水泥路每公里补助资金45万元,仅当年就投入近3亿元资金用于通村公路建设。
为加快工程进度,实行一条公路一名领导挂帅,一个班子推进,一名技术人员跟踪指导,一批义务监督员监督质量。确保工程建设环境协调、质量技术和安全。同时严禁镇村干部承揽公路建设工程。在推进贫困村公路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最强的力量向公路建设一线倾斜,把最优的资源向公路建设集中,重兵保重点,强加求突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与群众同甘共苦,一起战斗在公路建设现场。交通部门和施工单位坚持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攻克难关,不分昼夜,严把质量,赶超进度。广大群众主动腾地挪树、拆房迁坟,全力配合道路建设,呈现出上下同心、干群合力,携手改变贫困面貌的感人场面。
这,不过是汉滨交通大踏步追赶的鲜活缩影。
据统计,2016年以来,汉滨累计投入资金3.79亿元,改建叶紫路等县乡公路104.3公里,新建沈坝枫树河等桥梁1000余延米,备受关注的G211石梯至张滩一级公路、流水河大桥重建工程分别在今年6月中旬和8月下旬开工建设,同时,还包装、储备了古关路、张坝路等一大批县乡公路改造项目,全区骨干公路质量标准稳步提升,路网结构日趋合理;累计投入资金8.46亿元,核定实施脱贫攻坚村组道路671条1556公里,建设任务全部完成,质量、安全、进度良好,全区村组公路总里程高达5391.4公里,100%建制村通水泥路,深度贫困村30户、百人以上自然村也实现了3.5米宽以上水泥路全覆盖,项目惠及全区百万群众,2.7万户7.3万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摆脱交通困扰,阔步走上致富路;累计投入资金2.95亿元,实施“油返砂”项目706个373.2公里,635条2809公里县、乡、村公路面板悬空、破损,路基塌方、沉陷等病害险段得到有效治理,极大确保了全区路况良好。全区交通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短板进一步补齐,支撑脱贫攻坚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凸显,长期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打破。
让发展要素在城乡间“奔涌”
8月20日,县财路贯通;
10月2日,付黄路贯通;
11月8日,叶紫路贯通;
……
这平地而起的通衢广陌,宛若一根根柔美的绸带,在3646多平方公里的汉滨大地上恣意飘舞,划出了一道道美丽的色线。
汉滨区把贫困村公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牵引工程和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三结合五优先”的原则,即结合乡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布局,优先建设扶贫路、优先连通产业路、优先实施民心路、优先构建联网路、优先铺筑小康路,编制形成了《汉滨区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和《精准扶贫交通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各职能部门早部署、早规划、早试点、早建设,用“四早”赢得基础扶贫的主动。
在茨沟镇东镇社区,村民们正往家门口的几辆货车上搬运今年刚打下的粮食。来自20公里外的粮食经纪人陈月群,在给农户结算售粮款。老陈亲眼见证了乡村公路的变化:最初,他开着小三轮下去收粮;现在兴建了大路,穿村入户,他买了货车收购。老陈算了一笔账,过去路窄又不平,车子跑不开,一天只能收几车粮,挣二三百元就不错了,现在跑车效率提高了,一天下来少说也能挣1000元。
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
农村公路的不断延伸,农民腰包鼓了起来,生活也提升了档次。路网纵横,区域特色产业借势登高。依托畅通的农村公路,汉滨区万亩茶叶、万亩核桃基地镇、千亩蔬菜、千亩荷塘基地、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迅速崛起。
位于汉滨南部的4A级双龙景区,宽畅平坦的香双公路横卧在香河河岸,将景区与瀛湖旅游区及安康市区紧密连接起来,原本从市里开车去景区2个小时车程现在缩短了一半。西安、四川、汉中等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茨沟、县河、流水等镇办赏红叶、豆腐宴、民俗游、亲水游、鲜鱼宴、农家乐等旅游经济借机风生水起。
22个农村镇级电商物流示范点,7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畅通了全区农副产品的外销渠道,汉滨绿茶、瀛湖枇杷、富硒辣椒等特色产品畅销全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的殷切期望,化成了汉滨交通人争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强劲动力。汉滨区按照“分级养护,建养并重、有路必养、有路必管、专群结合、确保长效”的原则,切实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在区、镇两级成立了养护机构,县乡公路养管由南区和北区养护有限公司负责,村级公路管养由镇、区和街道负总责,区农管局统筹行业管理。特别是在村级公路养管上,立足工作实际,通过反复调研,汉滨累计开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1332个,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公路养护”的村级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破解了村级公路养管难题,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全区1332名在册贫困人口实现了门口就业,年均增收6000元,稳步越过贫困线。
小康路上的“铺路石”
路在不断地变长、变宽、变美、变畅中展现魅力。
没有农村公路,就没有农民的出路。农民兄弟的心声,击中了汉滨交通的痛点,也点燃了交通人心中甘当“铺路石”的旺盛热情。
7月下旬,正是汉滨酷暑时期,气温攀升近40摄氏度,地面能把脚板烫的起泡。在洪石路建设工地上,区交通局副局长、洪石路工程责任指挥长丁义慈还在工地上忙碌着,脸庞被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滚落。洪石四级公路改建工程全长6.3公里,惠及周边3万余群众,是加快洪石一体化建设、支撑洪山片区脱贫摘帽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但因公路沿线还有部分群众院坝切割问题没有解决,工程进度受到了影响。
“切院坝的事情如果不尽快解决,一是影响工期,二是公路的线型就会控制不好,修出来的路不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群众也会不答应”。丁义慈带着技术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放线控制公路线型,通过近一个周的持续作战,30多户群众切院坝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交通局的干部就是能吃苦”,当地群众说:“天气这么热,我们晌午都不敢出门,他们都还在路上”。交通干部的苦干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明天要验收关庙镇9条路,人还是今天的人,车还是今天的车,我们7点准时出发”。7月25日晚上22:40,下乡返程的车子刚驶进区交通局院子还没停稳,区交通局副局长胡萍就在车上安排起了第二天的工作。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为修好贫困村的村组公路,起早贪黑早已是这支队伍的常态。
叶紫路30.7公里四级路升级改造,直接影响沿线3镇17个村脱贫达标,只有4个月的施工期,工期紧,任务重,副局长刘军堂带上技术员高波,从始至终坚守在工地一线,公路如期竣工,刘局长也瘦下了十几斤。
付黄公路百日攻坚战,由于毗邻高新区,公路征迁补偿与商业征迁补偿差距大,群众期望高,阻工多,为做好协调工作,区交通局技术员周仕山成百上千次到群众家做工作,在不解、辱骂和委屈面前多次落泪;区交通工程质监站副站长何勇,天天“泡”在工程一线搞检测质量,膀子被晒的脱了皮;区交通局通村办主任夏天平,一米九零的大个子,由于劳累过度,几次在下乡途中晕倒。
已记不清与多少个骄阳似火的日子,多少个星辰满天的夜晚相伴。据统计,投资是“十二五”期间的10倍,里程是“十二五”期间建成村级公路总里程的5倍还多, 对于汉滨交通人来说,工作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
披星戴月,日晒雨淋,交通人用开拓进取忘我工作,甘于牺牲,无私奉献,超常付出,甘当默默无闻铺路石。
“路在人民群众心里,路在交通人的脚下,路在吹奏小康的音符中,在脱贫攻坚和小康路上始终会闪耀着铺路石精神的光芒!”获悉叶紫路竣工通车的消息,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森文的点赞肯定给了交通人莫大肯定与鼓舞。在新一轮发展中,汉滨将继续坚持交通作为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牢固树立大交通意识,打通“外循环”,畅通“内循环”,联通“微循环”,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带领汉滨在区域经济发展“快车道”奔驰。